山东医方捷药业有限公司

首页

走进品牌

医方捷学院

联系我们

中医科普
六经——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
发布时间:2023-06-24| 作者:管理员

六经的含义  

六经,即太阳经、阳明经、少阳经、太阴经、少阴经、厥阴经的合称。在古代临床上多用六经的名称及其所表现的症候特点来说明健康问题部位的深浅(表里)和健康问题发展的阶段,作为诊治急性热病(广义的伤寒)时辨证论治的纲领,即“六经辨证”。

六经的分类

太阳病

首先是体表肌肤上所表现出来的症状和太阳经所过的地方所现出来的证状,包括太阳伤风,太阳伤寒,以及太阳温病等。太阳病感冒身体强壮的七天会自愈,如果一周不愈,病邪就向里传。健康问题传变里传有两种,一是入阳明,一是入少阳。

阳明病

阳明病就是进入胃及大肠系统,病人会产生燥热,所以身体强壮的人阳明无寒症,全部是热症,而且会饥饿,能吃,全身冒冷汗,全身热,且便秘,大便排不出来。有的人表症进入少阳,少阳如果没有治好的话,就进入阴经。阳是指外面,属于腑,阴是指里面,属于脏,阴经就是进入肝心脾肺肾,进入内脏。

少阳病

进入少阳,也就是胆经和三焦经西医就是淋巴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症状是往来寒热,口苦、咽干甚至目眩。在太阳的时候,病人只会觉得寒,怕冷怕风。但进入少阳,病人会忽冷忽热,两个太阳穴会间有疼痛,间有恶心呕吐,甚至身体转侧疼痛。

太阴病

健康问题由阳转阴,先进入的就是足太阴,足太阴就是进入脾脏,脾脏包含了西医所讲的胰脏,胰脏调节血醣,影响体重。脾主少腹,大腹翩翩,就是太阴寒湿太重,脾主肌肉,营养骨节,四肢;脾脏管饮食,胰脏管味觉。如果脾弱不能治水,身体就会沉重,肚子胀,四肢胀,胃口不好。平时不贪凉饮冷就会有一个好的太阴系统(营养系统),人就不容易生病。

少阴病

太阴病没有治好,则进入少阴。少阴是指心脏和肾脏。少阴病的症状是嗜眠,但欲寐或者病邪自心包经进入心脏,必定是晚上失眠,睡不好。或者二便失常,有时下痢,有时便秘。胸闷,胸痛,手麻,四肢麻。

厥阴病

到了少阴还没治好,就进入最后一个阶段,叫做厥阴病。厥阴症就进入肝脏,还有心包经。表现的症状似四肢逆冷,寒热错杂,上热下寒,下热上寒,里热外寒等。

六经辨证的含义


汉代张仲景著《伤寒论》,将外感健康问题演变过程中的各种证候群,进行综合分析,归纳其病变部位,寒热趋向,邪正盛衰,而区分为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六经病。几千年以来,它有效地指导着中医学的辨证施治。

 

六经病证,是经络,脏腑病理变化的反映。其中三阳病证以六腑的病变为基础;三阴病证以五脏的病变为基础。所以说六经病证基本上概括了脏腑和十二经的病变。运用六经辨证,不仅仅局限于外感病的诊治,对肿瘤和内伤杂病的论治,也同样具有指导意义。


六经的起源


六经源于八纲,补充八纲。胡希恕先生认为,仲景著作大多取材于《汤液》,谓为论广者,当不外以其个人的学识与经验,或兼有博采增益之处,后人以用之多验明确指出《伤寒论》《金匮要略》经方理论来自于《汤液经》,胡希恕并且认为虽以六经分篇,而条文中实以八纲列辨,何谓八纲?八纲,即指表、里、阴、阳、寒、热、虛、实,其实:表、里之间还有一个半表半里,按数而论,应该是九纲。由于言表里,而半表半里即寓其中,所以习惯上仍简称为八纲。即是说,胡希恕认为八纲:表、里、阴、阳、寒、热、虛、实是本有的对于客观事物的属性认识,也是在伤寒成书之前《汤液经》本有的理论。包括胡希恕谈脉诊,也说包括“脉象举凡表、里、阴、阳、寒、热、虛、实无不应之于脉,故于辩证亦有一定的指导作用”,这也说明了脉象的结果也是直接主要对应八纲的属性。

 

胡希恕先生认为,张仲景所论广的经方,包括了将半表半里的概念明确,并形成了表、里、半表半里三元,在此之上,再以阴、阳二元相乘,于是得出了六经。无论表、里、半表半里皆具有阴阳两类不同为证的反映,三而二之为六,即病之见于证者的六种基本类型。这即所谓的六经病。由此可见,六经出自八纲,是勿庸置疑的。其弟子冯世论考证,六经提纲是仲景晚年才高度概括的理论,仲景力入了半表半里理念这说明胡希恕对于六经提纲(六经概念的内涵)来源于八纲中表里和阴阳的论广和叠加。


六经辨证与五脏辨证


早在《黄帝内经》时期,先贤们所提出的五脏阴阳理论及藏象学说,可谓是五脏辨证的理论基础。到了宋代,钱乙明确提出了五脏辨证,即以五脏为纲,进一步阐明五脏受病的寒热虚实证候。后人总结五脏辨证,将其定义为:在认识五脏生理病理特点的基础上,将四诊所收集的资料进行辨析,从而判断病变部位和病性的一种辨证方法。简而言之,以五脏为纲,对健康问题进行辨证。五脏辨证的意义在于,可以准确的判断病位,落实到病变脏腑。与之相比,八纲辨证虽可以判断病性和病位,但缺乏对病变脏腑的明确定位。五脏中的每一脏都有其独特的生理病理特征,以五脏为核心所构成的五个生理病理系统,通过司外揣内等方法,有利于辨析病变脏腑之所在;五脏辨证结合六经辨证和八纲辨证,有利于明确病位和病性。

 

但五脏辨证也有其明显的局限性,首先是病变涉及多个脏腑时,表现复杂,五脏辨证不足以概括其次是对五脏辨证证候表现描述雷同。如7版《中医诊断学》对阴虚的描述,五脏阴虚可归纳为血(或精、津)虚加虚热,这样的论述明显不符合临床实际。由此可知,临证时既要详辨病变之五脏,又不可拘泥于五脏,而应注意从整体出发,四诊合参,局部辨证与全身辨证相结合,综合分析,才能正确诊疗健康问题。

 

胡氏之所以没有过多论及五脏辨证,是因为他通过临床发现,六经辨证更加符合临床实际。六经辨证源于八纲辨证,既可辨病位(表、里、半表半里)也可辨病性(三阴、三阳);既可概括设计多个脏腑的复杂病变,也可指导经方的运用,是辨病的总纲。而五脏辨证的方法是六经辨证的扩展与延伸,最终还要落实在方证上。总而言之,六经辨证与五脏辨证做为两种辨证方法,有互补之妙,实无对峙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