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医方捷药业有限公司

首页

走进品牌

医方捷学院

联系我们

中医科普
弘扬岐黄文化,走近八纲辨证,感受中国智慧
发布时间:2023-06-24| 作者:管理员

八纲的涵义


八纲,阴、阳、表、里、寒、热、虚、实八类证候。为岐黄辨证的纲要。早在东汉.张仲景所著《伤寒杂病论》中,在辨证方面已赅括了有关八纲的内容。《本草纲目》引寇宗奭:“有八要,一曰虚,二曰实、三曰冷、四曰热、五曰邪,六曰正,七曰内,八曰外也。”《医学六要》:“治病大法有八,曰阴、曰阳、曰表、曰里、曰寒、曰热、曰虚、曰实。”《景岳全书.传忠录》:“凡诊病施治,必须先审阴阳,乃为医道之纲领。”又:“六变者,表里寒热虚实也。”程钟龄《医学心悟》:“病有总要,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而已。”一般而言,表里辨病位的浅深,寒热辨病症的性质,虚实辨邪正的盛衰,阴阳则是统摄其他六纲的纲领。表、热、实多属阳;里、寒、虚多属阴。临床上运用八纲,对病证进行分析、归纳,判断病变的部位、性质及病变过程中正邪双方的关系,作为施治的重要依据。



阴阳辩证


阴阳是概括病证类别的一对纲领,是八纲的总纲,所有的病证都可以概括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表、热、实属阳;里、寒、虚属阴。因此,尽管病证千变万化,总括起来分为阴证和阳证两大类。


阴、阳的含义与特点


阴证是体内阳气虚衰,或寒邪凝滞的证候。属虚、属寒。机体反应多呈衰退表现。主要证见为精神萎靡,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声低,口不渴,便溏,尿清长,舌淡胖嫩,苔白,脉迟弱等。

 

阳证是体内热邪壅盛,或阳气亢盛的证候。属热、属实。机体反应多呈亢盛表现。主要证见为身热面赤,精神烦燥,气壮声高,口渴喜饮,呼吸气粗,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红红绛,苔黄,脉洪滑实等。


亡阴证与亡阳证


阴液或阳气迅速亡失时会出现亡阴证与亡阳证,例如高热、大汗或发汗过多、剧烈呕吐、失血过多等状况。

 

亡阴证是指体内阴液大量消耗或丢失,而出现阴液衰竭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证见为汗出而粘,呼吸短促,身热,手足温,烦燥不安,渴喜冷饮,面色潮红,舌红而干,脉细数无力。

 

亡阳证是指体内阳气严重耗损,而表现出的阳气虚脱的病变和证候。主要证见为大汗淋漓,面色苍白,精神淡漠,身畏寒,手足厥逆,气息微弱,口不渴或渴喜热饮,舌淡脉微欲绝。


表里辩证


表里是辨别病变部位、病情轻重和病势趋向的两个纲领。病变部位多为人体皮毛、肌腠、经络在外属表;五脏六腑在内属里。辨别病变部位,病在表多表示健康问题初起且较轻;脏腑受病表示病邪入里,且一般比较重。


表、里的含义与特点


表证是指六淫之邪从皮毛、口鼻侵入机体所致病位表浅在肌表的证候。病因六淫邪气。临床表现为发热恶寒或恶风、舌苔薄白、脉浮。常兼见头身痛、鼻塞、咳嗽等。其特点是起病急、病程短、病位浅。

 

里证是表示病变部位在脏腑所致的证候。病因表邪不解,内传入里、外邪直中脏腑、其他原因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临床表现为以脏腑的证候为主。其特点是范围广,临床表现多种多样;病程长,不恶风寒,脉象不浮。


表证与里证的关系


表里同病:两者同时在一个病人身上出现。如:病人既有发热、恶寒、头痛、无汗等表证,又有腹胀、便秘、小便黄等里证。原因有三:一是表证未解,邪已入里;二是病邪同时侵犯表里;三是旧病未愈,复感外邪。

 

表里转化: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由表入里”或“由里出表”。条件:正邪相争的状况。“由表入里”表示病情加重;(如:风热犯表→风热犯肺→痰热壅肺)“由里出表”表示病势减轻。(如:麻疹外透)


寒热辩证


寒热:是辨别健康问题性质的两个纲领,是阴阳偏盛偏衰的具体表现,所以辨寒热就是辨阴阳的盛衰。


寒、热的含义与特点


寒证是指机体感受寒邪,或阴寒内盛,或阳气虚损所出现的一类证候,表现为机体机能活动衰减或抑制。其证候表现为恶寒、畏寒喜暖、口淡不渴、面色苍白、肢冷倦卧、溲清便溏、舌淡苔白而滑润,脉迟。寒症分为表寒、里寒、虚寒、实寒四类。

 

热证是指感受火热阳邪,或阳热亢盛,或阴虚阳亢所表现出来的机能活动亢进的证候。其证候表现为发热喜凉,口渴喜冷饮,面红目赤,烦躁不安,痰涕黄稠,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而干,脉数。分为实热与虚热二类。


寒证与热证关系


寒热错杂:寒证与热证同时存在。临床上常见上热下寒、表寒里热、表热里寒。如消费者出现胸中烦热,频频呕吐的上热证,同时又可见腹冷痛,大便稀溏的下寒证。

 

寒热转化:寒证热证相互转化。寒证转化为热证――先出现寒证,后出现热证,热证出现后,寒证逐渐消失。如:表寒证转化为痰热壅肺证。热证转化为寒证――先有热证,后见寒证,寒证出现后,热证逐渐消失。如:高热病人,由于大汗不止,或吐泻过度,随即出现四肢厥冷,面色苍白,脉微弱。

 

寒热真假:真热假寒――又称阳盛阴格,由于内热过盛,深伏于里,阳气被郁而不能外达四肢,就会出现格阴于外的一些假寒的现象。如:四肢厥冷,脉沉等,似属寒证;但其身寒却不喜加衣被,脉沉有力,并且又可见口渴喜冷饮,咽干口臭、谵语、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热象。说明内热炽盛是真,外呈寒象是假。

 

真寒假热――又称阴盛阳格,由于阴寒内盛,阳气虚弱已极,阳不制阴虚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顺接而致。临床上表现身热、面红口渴、脉大等,似为热证;但身热欲加衣被,面红而四肢寒冷,口渴而又喜热饮,馀而不多,脉大但无力,并且又见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等寒象。此是阴寒内盛是真,外呈之热象是假。


虚实辩证


虚实是以概括和辨别正气强弱和邪气盛衰的两个纲领。辨别正气邪气的盛衰;实证取决于邪气盛方面,虚证取决于正气虚方面。辨别虚实是健康调理时确定扶正或袪邪的主要依据。


虚、实的含义与特点


虚证是指人体的正气不足,脏腑功能衰退所表现的证候。多见于素体虚弱,后天失养,或久病、重病之后。虚证又分为血虚证、气虚证、阴虚证、阳虚证四类。

 

血虚证――是指血液不足,不能濡养脏腑、经络、组织、器官而出现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苍白,或萎黄无华,唇色淡白,头晕眼花,心悸失眠,手足麻木,妇人月经量少,衍迟或经闭,舌淡脉无力。

 

气虚证――是全身或某一脏腑功能减退而产生的证候。临床表现:面色无华,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疲倦无力,自汗,动则诸证加重,舌淡,脉细弱。

 

阴虚证――是由于体内阴液亏损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午后潮热,盗汗,颧红咽干,手足心热,小便短黄,舌红少苔,脉细数。

 

阳虚证――是由于体内阳气不足所表现的证候。临床表现:形寒肢冷,面色恍白,神疲乏力,自汗,口淡不渴,小便清长,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脉弱。

 

实证是指邪气过盛,脏腑功能亢进所表现的证候。(由于邪气的性质及其所在的部位不同,在临床上的表现也不一样。)常见的症状:发热,形体壮实,声高气粗,精神烦燥,胸胁脘腹胀满,疼痛拒按,大便秘结或热痢下重,小便短赤,舌苔厚腻,脉实有力。


虚证与实证的关系


虚实夹杂――在病人身上虚证和实证同时出现。如:肝硬化腹水。

 

虚实转化――在一定条件下虚证与实证可以相互转化。如实证失治或误治,或邪气过盛伤及正气—实证转化为虚证。虚证转化为实证临床上少见;多见的是先为虚证,后转化为虚实夹杂证。如脾虚食滞证:证见食少、纳呆、乏力等脾虚症状;由于脾失健运,继而出现脘腹痞满、嗳腐吞酸、大便臭秽、舌苔厚腻等虚实夹杂证。


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


八纲在运用于健康问题的辩证过程中,虽然每一纲才都有独特的内容,但它们是相互联系的。辨别表里应与寒热虚实相联系。辨别寒热必须与虚实表里相联系。辨别虚实又必须与表里寒热相联系。八纲之间的相互关系病变是错综复杂的,八纲所属的证候,在临床中往往不是单独存在,而是相兼出现。在临床中,必须把八纲相互联系进行辨证,才能全面地分析病变的部位、性质、正邪关系。此外,八纲之间又可以出现相互错杂和相互转化,在某些情况下,还可以出现证候中真假互见的现象。